7 月 14 日,盛夏的阳光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然而在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的一隅,却涌动着青春与艺术交融的蓬勃生机。顺德职业技术大学能源与汽车工程学院绿色细胞工程突击队的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九名志愿者,踏着热浪投身 “云浮新兴文旅墙绘” 项目,他们以斑驳墙面为画卷,以斑斓色彩为笔墨,在乡土间勾勒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本次三挺村文旅墙绘工程为期三天,团队与县团委、镇政府领导深入沟通后,紧扣三挺村的人文精神、文旅风情与产业特色确定创作方向。经过反复洽谈打磨,最终敲定以 “渔、米、花、乡” 为主题的系列墙绘作品,让乡村的烟火气与生命力在墙面上绽放。
烈日当空,地面蒸腾着滚滚热浪,志愿者们却全然不顾酷暑的侵袭,专注投入墙绘创作。这群工科生大多没有系统的美术基础,有的队员甚至坦言:“从小到大没拿过画笔,根本没有一点美术基因。” 但他们心中燃烧着敢于挑战的热血,怀揣着在实践中成长的坚定态度。创作 “米” 主题作品时,这份初心与态度更显珍贵。调色环节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对于毫无经验的他们来说,颜料在调色盘里的融合配比如同解一道陌生的方程式,每一次色彩的变化都充满未知。为了调出与画稿最相近的色调,精准呈现金黄稻田中饱满稻穗在风中轻摆的层次感,团队成员围在墙面旁反复试验:挤出浅黄颜料做基底,小心翼翼添加赭石色调试深浅,再点入微量橙红提升暖度,每一次调和都用画笔仔细涂抹在试色板上,与原稿反复比对。从偏白的浅黄到暗沉的深棕,从生硬的色块到自然的渐变,他们花费的时间远超专业美术生,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在调色盘里,却丝毫没有动摇耐心。凭借工科生特有的严谨与执着及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他们将稻穗的生长规律转化为绘画逻辑:先用铅笔轻轻勾勒稻穗的走向,再根据光影原理区分明暗层次,最后用细笔一根根描摹稻穗的弧度。指尖被颜料染成深浅不一的黄色,掌心因紧握画笔泛起红痕,当最后一笔落下,整片稻浪在阳光下呈现出仿佛能随微风波动的立体效果,空气中仿佛都飘来稻穗的清甜香气。看着眼前的成果,队员们相视而笑,笑容里满是战胜困难的自豪与创作的喜悦。

另一边,以向日葵花海为主体的 “花” 主题创作现场同样热闹。志愿者半蹲在摇晃的脚手架上,手持细笔专注勾勒花瓣纹理,笔尖在墙面上轻盈游走,随着笔触不断延伸,一朵朵向日葵逐渐舒展花瓣,在阳光下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搬运颜料时,塑料桶边缘不经意间蹭脏了裤脚,指尖被五彩画笔染成斑斓的色彩,这些独特的 “印记” 成为实践中最生动的勋章,默默见证着青春在乡土间留下的奋斗足迹。
为了让 “渔”“乡” 主题作品更具灵动性,精准呈现当地特色鱼苗形态与养殖场景,队员们化身 “科研人员”,沉浸式搜索鱼苗孵化的专业资料。他们在文献中反复观察鱼苗游动的姿态,细致记录养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工科生特有的缜密思维与逻辑推理优势充分发挥:反复调试色彩比例,让画面中的水波泛起灵动的光泽,让鱼苗游动时的鲜活姿态跃然墙上;精心设计构图布局,使养殖场景在墙面上既富有艺术美感,又能真实还原当地渔业的产业风貌,让观者仿佛能听见鱼塘边的阵阵蛙鸣。
这份青春与热爱的付出,收获了多方的关注与肯定。活动不仅得到各高校校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更迎来广东团省委及云浮市、县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慰问。领导们走到创作队伍旁,轻声询问创作思路,对团队将产业元素巧妙融入艺术创作的巧思给予高度评价,并贴心送来饮用水、遮阳帐篷、草帽等清凉物资。这份沉甸甸的关怀让志愿者们备受鼓舞,创作热情愈发高涨,手中的画笔仿佛也更有力量。
经过三天的辛勤创作,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墙绘作品在村庄间绽放。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作为工科生跳出 “公式与实验” 的学科边界,在艺术领域大胆尝试,将乡村的产业特色、自然风光通过双手转化为生动画面,深刻感受到自身潜力的无限可能。
绿色细胞工程突击队于 7 月 14 日正式出征云浮新兴,除文旅墙绘外,还同步开展了田间思政课、空调清洗、家电维修等实践活动,服务足迹遍布东城镇、稔村镇、新城镇等多个村落。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浪潮中,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为城乡协调发展添砖加彩,墙面上的每一笔色彩都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每一场实践活动都是青春赋能基层的温暖见证。
照片:黎坤玲
文字:陈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