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似火,炽热的光芒倾洒大地,仿佛大自然正以最饱满的热情,为一场意义非凡的征程奏响激昂序曲。在这热情似火的季节里,“三下乡”的精神恰似一股清泉,带着奉献、成长与担当的力量,与七月的气候相互呼应,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走出校园的舒适圈,奔赴广袤乡村,去书写属于青春的诗篇。
7月14日上午,能源与汽车工程学院绿色细胞工程突击队怀揣着热忱与期待,踏上了赴云浮市新兴县暑期“三下乡”的征程,第一站便来到了东成镇思本村。抵达后,思本村驻村第一书记符乐斌带领队员游览村容村貌,沿途详细解说本村发展历史与产业特色。随后,众人前往思本村史馆。在村史馆里,他介绍道,思本村又被誉为“皮具之乡”。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思本村保留了皮具包装环节的特色做法,这一独具匠心的举措,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为皮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他的讲解中,大家还了解到“三清三拆三整治”对思本村的环境整治和村里美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曾经杂乱无章的村庄,如今变得整洁有序、绿树成荫,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新兴县的大地。
紧接着,志愿者们来到思本村党群服务中心里,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玉春为大家带来“沃土铸魂育新人 田间思政践初心” 田间思政课,他说,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更是在个人成长、社会贡献以及国家发展等多个层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李书记还讲到大学课堂是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但书本知识往往偏于理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桥梁,并倡导学生一定要深耕专业,学以致用,将专业所学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此外,东成镇驻镇帮扶队莫贵新科长结合新兴县挂职经验,向志愿者们生动阐释了校地合作在资源对接、乡村赋能方面的显著作用。他以其亲身实践为例,揭示出传统精髓与现代方法相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令队员们深受启发。
当日下午,烈日高悬,能源与汽车工程学院绿色细胞工程突击队的志愿者们丝毫未受高温影响,从上午的活动现场直接转战至东城镇楠村村委。他们带着在学校习得的专业知识,携带各类专业维修工具,以家电维修志愿服务为载体,力求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楠村村民送去便捷与温暖。
在指导老师李劲扬,实习老师张良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准时抵达楠村村委。楠村村委会主任梁进奇热情迎接,迅速协助学生志愿者搭建家电义修服务点。随后,梁主任邀请大家在楠村党群服务中心围坐交流。他生动讲述楠村发展历史,分享乡建过程中的实践感悟,还讲述了乡下青年的奋斗故事。这些分享引发了志愿者们的深入思考,让大家收获颇丰。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修活动现场逐渐热闹起来。楠村村民们纷纷将家中出现故障的洗衣机、吹风机、热水壶、电磁炉等故障家电送到服务点,眼神满是期待。接待登记组的志愿者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村民,耐心倾听他们描述家电的故障情况,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并为每件故障家电贴上专属标签,随后将家电移交给维修组的志愿者。他们仔细登记的每一个信息,都承载着村民的信任,成为活动中温暖人心的瞬间。
活动现场,学生志愿者们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维修进展。身着红马甲的他们穿梭其中,高效协作,将服务落到实处,干劲十足。拆解、排查、维修、组装,志愿者们专注投入,成为楠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忙碌,原本“罢工”的家电重新恢复功能。当村民接过修好的电器,露出满意笑容时,志愿者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此次楠村家电义修活动成效显著,不仅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还将高校技能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接下来,绿色细胞工程突击队将继续深入新兴县基层,用专业服务践行“绿美乡村技能行”的承诺,让便民服务之花在更多乡村绚丽绽放。
文字:郑燕娜 徐玉仁
照片:黄铭辉 冯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