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源于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新能源与节能照明技术方向,因应国家新能源发电与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节能可持续的发展趋势,2014年成功申请“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并独立招生,2016年由于高职专业目录调整改为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2022年基于专业定位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储能以及智慧照明工程技术产业,正式更为名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涵盖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储能技术、智能照明工程技术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培养上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共有高级职称教师5名,博士6名,硕士2名,团队获批建立“广东省绿色能源应用与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绿色储能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市厅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固定资产380多万元,主要有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实训室,新能源储能技术与应用实验室、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新能源发电示范小屋,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实验室。
专业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取了丰硕的成果。共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佛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顺德区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地方政府及产业协会委托调研课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同时连续3年承办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0余项,专业教师团队获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广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教学能力突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大湾区新能源发电、储能、节能照明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适应新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服务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等素质,熟练掌握光伏发电、新能源储能、LED节能照明工程、半导体集成电路及相关电气工程和项目开发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照明工程设计以及半导体器件测试与应用等相关岗位工作,崇实向善、尚美养德、身心健康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介绍:专业基础课:应用电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精益生产管理、能源装备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单片机程序设计、应用PLC与外围设备应用、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锂离子电池基础、LED照明工程与施工;
专业拓展课:光伏电子工程设计、电池与储能应用技术、开关电源与LED驱动、工业组态与能源监控、电子线路CAD、市场营销、专业英语、能源元器件识别与检验。
毕业生可获得的技能证书:低压电工(中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或B级(或以上)、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一级或二级考试(或以上)、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从事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设计、工程、运维,锂离子电池工艺设计、电芯设计及检测,充电桩设计及动力电池的设计和安装、检测,新能源储能系统设计,智慧照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运营管理及其售前售后服务,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测试及封装等工作。多名毕业生与清华大学、电子五所(赛宝实验室)签订劳动合同。
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湾区新能源企业之间深入合作,以构建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体系为目标。本专业立足佛山,面向大湾区,培养适应度高、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且能够解决新能源重点产业技术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全面服务于广东绿色能源产业体系、社会创新管理和文化发展。以市场需求的绿色能源应用研究为导向,以企业为纽带,以储能材料开发,清洁能源研发、工程化应用、技术集成、成果推广和社会服务为目标,坚定地走“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坚持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并重,储能材料开发与绿色能源应用并重,产品研发、技术发展与社会服务并重的原则。凝炼现有研究方向,发展新兴的储能材料及其在绿色能源产业中的应用。本专业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储能材料研究的公共技术平台和研究基地,以及绿色能源科技产业人才培养平台,为实现我校新能源装备专业、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广东乃至于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服务。
近三年来,本专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及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了锂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光伏工程、氢能燃料电池、储热相变技术等多种绿色能源与储能材料的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工作,组建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储能、半导体技术等多个科研小组,逐步形成基于科研平台的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